您的位置:深圳月子中心 > 月子资讯 > 孕期>孕期检查>正文
显示全文

孕期尿常规检查有必要吗?
爱帝宫 2025-08-07 15:10:15 人气:88
从第一次产检时护士递来尿杯的紧张,到孕中期每次排队留尿的熟悉,孕期尿常规检查就像一位“沉默的健康卫士”,悄悄守护着孕妈和宝宝的安全。很多宝妈可能觉得“不过是接杯尿而已,有那么重要吗?”但实际上,这张小小的化验单上,藏着孕期健康的“密码”,能帮医生及时发现潜在风险。今天就和宝妈们聊聊,为什么孕期尿常规检查值得我们认真对待。
一、尿常规检查:孕期健康的“预警雷达”
怀孕后,孕妈身体会经历一系列生理变化,肾脏作为“排毒器官”的负担也随之加重。尿常规检查虽然简单,却能通过尿液中的微量成分,反映出身体多个系统的健康状况。
根据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发布的《孕前和孕期保健指南(2018年版)》,孕期尿常规检查需贯穿整个孕期:早孕期(6-13⁺⁶周)首次检查,中孕期(14-27⁺⁶周)每4周一次,晚孕期(28周后)每2-4周一次,高危孕妇(如妊娠期高血压、糖尿病史)还需增加检查频率。这个看似“常规”的项目,其实是医生发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、妊娠糖尿病、尿路感染等问题的“第一道防线”。
二、尿常规检查能发现哪些“健康信号”
1. 蛋白尿: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“早期信号”
正常情况下,尿液中仅含微量蛋白质(≤0.15g/24h),尿常规检查显示“阴性”。如果出现“+”到“++++”的蛋白尿,可能提示肾脏滤过功能异常。
尤其在孕20周后,若同时伴有血压升高(≥140/90mmHg),需警惕妊娠期高血压疾病。据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治指南(2020)》数据,我国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率约5%-12%,而蛋白尿是诊断子痫前期的重要依据之一。及时发现蛋白尿,能帮助医生尽早干预,降低母婴并发症风险。
2. 尿糖:妊娠糖尿病的“隐形提示”
孕期肾糖阈会生理性降低,少数孕妈可能出现“生理性尿糖”,但通常仅为“±”或“+”。如果尿糖持续“++”及以上,或伴随多饮、多食、多尿等症状,需进一步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(OGTT)排查妊娠糖尿病。
我国妊娠糖尿病发病率约17.5%(《中国妊娠合并糖尿病诊治指南(2022)》),若未及时控制,可能导致巨大儿、新生儿低血糖等问题。尿常规中的尿糖指标,就像“初筛哨兵”,能让高风险孕妈及时接受确诊检查。
3. 尿白细胞/红细胞:泌尿系统健康的“晴雨表”
尿液中白细胞增多(镜检>5个/HP)提示可能存在尿路感染,红细胞增多(镜检>3个/HP)则需警惕尿路结石、肾炎等问题。
孕期由于子宫增大压迫膀胱,尿液引流不畅,尿路感染风险比非孕期高2-4倍。约7%的孕妇会出现无症状菌尿,若不及时治疗,20%-30%可能发展为急性肾盂肾炎(《实用妇产科学》第4版),严重时可能导致早产。尿常规检查能早期发现这些“沉默的感染”,避免病情加重。
三、孕妈这样做,让尿常规检查更准确
1. 留取标本前:清洁外阴是关键
留尿前先用温水清洗外阴,擦干后再留取尿液,避免白带、经血等混入标本。如果有阴道炎或白带较多,可先擦拭阴道口分泌物,减少污染。
2. 留取过程中:“中段尿”是标准
先排出少量尿液冲洗尿道,再用尿杯接取中间一段尿液(约10-20ml)。这样能避免尿道口细菌污染标本,确保检查结果更可靠。
3. 留取后:及时送检别耽误
尿液标本最好在留取后1小时内送检,夏季高温时建议30分钟内。如果放置过久,尿液中的细菌会繁殖,白细胞可能破裂,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。
四、这些尿常规检查的“误区”,孕妈别踩坑
1. “没症状就不用查”?错!
很多孕妈觉得“自己没不舒服,尿常规肯定正常”,但像无症状菌尿、早期子痫前期等问题,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。定期检查才能及时发现潜在风险,等到出现症状时可能已经影响母婴健康。
2. “指标轻微异常就是生病”?不一定
偶尔一次尿蛋白“±”或尿糖“+”,可能是生理性因素导致,比如孕妈前一天吃了太多甜食、长时间站立后留尿(体位性蛋白尿)。这种情况医生通常会建议复查,孕妈不用过度焦虑,遵医嘱再次留取标本即可。
3. “尿色深就是有问题”?先看喝水量
尿液颜色受饮水量影响,喝水少会导致尿色加深,呈深黄色;喝水多则清亮。如果尿色深但没有其他异常,先试试多喝水,观察尿色是否变浅。但如果尿色呈洗肉水色(血尿)、茶色(胆红素尿),或伴随尿频、尿急、腰痛等症状,需立即就医。
五、总结:小小的尿杯,大大的安心
孕期尿常规检查虽然简单,却承载着守护孕妈和宝宝健康的重要使命。它像一面“放大镜”,能帮我们及时发现身体的细微变化;又像一位“预警员”,让潜在风险在萌芽阶段就被重视。
下次产检再拿到尿杯时,不妨把它当成和宝宝“对话”的小工具——认真留取每一份标本,配合医生解读每一个指标,用科学的态度迎接健康宝宝的到来。毕竟,对孕妈来说,每一次安心的检查,都是给宝宝最好的礼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