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深圳月子中心 > 月子资讯 > 坐月子>坐月子注意事项>正文
显示全文

坐月子常见的误区有哪些?
爱帝宫 2025-05-23 16:02:36 人气:14
坐月子是女性产后身体恢复的重要阶段,许多家庭都会按照传统习俗来照顾产妇。然而,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,一些流传已久的“坐月子讲究”其实并不科学,甚至可能影响妈妈的身体恢复和生活质量。
下面我们就来盘点几个最常见的坐月子误区,并给出科学、实用的应对方法,帮助新手妈妈们更加轻松、健康地度过这个特殊时期。
误区一:“坐月子不能洗头洗澡”——容易滋生细菌,反而不利健康
这是很多长辈坚持的传统观念,认为洗头洗澡会“受风寒”,导致日后落下头痛、关节痛等毛病。
科学观点:
现代居住环境改善,只要注意保暖和通风,适当清洁是非常有必要的。长时间不洗澡不仅容易滋生细菌,还可能引发皮肤感染或乳腺炎。
正确做法:
顺产妈妈可在产后3~5天开始淋浴;
剖腹产妈妈需等伤口结痂稳定后再洗澡(一般为7~10天);
使用温水(37℃左右),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;
洗完后及时擦干、吹干头发,穿好衣物保暖;
可使用温和无刺激的沐浴产品。
误区二:“坐月子要捂得严实,不能开空调”——易中暑、脱水,危险系数高
有些家庭为了“防风”,让产妇穿着厚重、门窗紧闭,夏天也不开空调,结果导致室内闷热难耐,妈妈出汗多、体温升高,严重时甚至中暑。
科学观点:
适当的室温调节有助于产妇休息和恢复,过度捂汗反而会影响食欲和乳汁分泌,增加中暑风险。
正确做法:
室温控制在26℃左右,保持空气流通;
穿着透气吸汗的棉质衣物,可戴薄帽护头;
夜晚睡觉盖薄被,避免腹部着凉;
空调出风口不要直吹产妇,可用挡风板或纱帘遮挡。
误区三:“坐月子不能吃水果蔬菜”——营养失衡,便秘问题加重
一些老人担心水果“太凉”、蔬菜“伤胃”,于是整个坐月子期间都不让产妇吃蔬果,只吃油腻的汤水和肉类。
科学观点:
蔬果富含维生素、膳食纤维,有助于增强免疫力、促进肠道蠕动,预防便秘。长期不吃反而会导致营养不良、排便困难。
正确做法:
选择当季、常温水果,如苹果、香蕉、葡萄、橙子;
蔬菜尽量煮熟食用,如胡萝卜、南瓜、菠菜等;
每天保证摄入适量新鲜蔬果,但避免生冷、寒性食物(如西瓜、梨);
若母乳喂养宝宝腹泻,可暂时减少某些特定水果的摄入。
误区四:“坐月子必须卧床不动”——不利于子宫恢复和血液循环
有些家人担心产妇下床活动会“落病根”,于是整天让她躺着不动,甚至连吃饭都端到床上。
科学观点:
产后适当活动可以促进恶露排出、防止血栓形成,还有助于恢复体力和肠胃功能。
正确做法:
顺产妈妈产后第2天即可下床走动;
剖宫产妈妈根据医生建议,在术后第1~2天尝试站立、短距离行走;
可做简单的提肛运动、深呼吸练习、产后恢复操;
避免剧烈运动、提重物等动作。
误区五:“坐月子不能哭,否则会落下眼疾”——情绪压抑反而影响身心恢复
很多妈妈因为激素波动出现情绪低落,但又被长辈告诫“别哭,会伤眼睛、落下病根”,只能强忍泪水。
科学观点:
产后情绪波动是正常现象,强行压抑反而可能诱发产后抑郁。适度表达情绪更有助于心理健康。
正确做法:
允许自己偶尔情绪低落,不必自责;
多与伴侣、家人沟通,寻求理解和支持;
学会自我放松,如冥想、听音乐、写日记;
如持续情绪低落超过两周,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帮助。
误区六:“坐月子期间不能刷牙”——口腔卫生差,易引发牙龈炎、口臭
不少老人认为刷牙会“伤牙齿、留病根”,于是让产妇几天甚至十几天不刷牙。
科学观点:
不刷牙会导致口腔细菌滋生,引发牙龈炎、牙周病,甚至影响哺乳。
正确做法:
产后当天可用温盐水漱口;
第二天起使用软毛牙刷、温水刷牙;
避免使用过凉或刺激性强的牙膏;
注意饭后及时漱口,保持口腔清洁。
误区七:“坐月子期间不能出门”——适度外出晒太阳对恢复有益
有的家庭不让产妇出门,怕“见风”会生病,其实适度户外活动对恢复很有帮助。
科学观点:
适当晒太阳有助于钙吸收、改善心情、促进乳汁分泌。
正确做法:
顺产后一周左右可短时间出门散步;
选择天气晴朗、阳光柔和的时间段;
戴帽子、围巾,穿宽松舒适的衣服;
避免去人多密集场所,注意防护。
结语
坐月子不是一味遵循老规矩,而是要在科学指导下合理调理身体。盲目相信一些“老说法”,反而可能适得其反。希望每位新妈妈都能用理性判断、科学护理,既尊重传统智慧,又结合现代医学知识,让自己在舒适、健康的环境中顺利恢复,迎接人生的新篇章。